最早認識的蒙馬特是在邱妙津的書裡,事隔多年我已經無法清楚記得書中蒙馬特的樣子,卻還依舊隱約感覺到蒙馬特遺書裡我一次只能閱讀兩三頁就得收手無法承受的痛苦;在印象派的畫裡我又遇見了蒙馬特,然而比起Renoir磨坊裡的熱鬧喧囂,Urtillo蒙馬特小巷弄小角落裡寂靜朦朧充滿詩意的mélancolie更讓人著迷;然後,巴黎北邊這個像城市外的小鎮般自成一格的小小山丘因為Amélie Poulain而充滿了燦爛的色彩(我也喜歡像小Amélie這樣吃覆盆子,但當左手戴滿了覆盆子,要再戴右手有技術性上的困難度),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是我進了法文系以後看的第一部法文電影,它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像我的第一本法文小小說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一樣,它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對世界的另一種注目,是奇異的幸福感覺。因為對於Montmartre種種不同的記憶與迷戀,形成了這趟繞來繞去爬上爬下心想一網打盡的貪心散步,就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早晨出發去蒙馬特探險。
##ReadMore##
上蒙馬特小山最快最懶的途徑是從地鐵Anvers站出來,走過滿是便宜成衣、廉價紀念品店的小路Rue de Steinkerque,馬上就可以看到聖心堂(Sacré-Cœur)矗立在廣場的上端,如果連爬上廣場都嫌累,旁邊還有纜車Funiculaire,用地鐵票就可以直接坐到聖心堂面前。而我喜歡的出發地點是Château-Rouge站,好像坐著地鐵就來到非洲一樣,熱鬧的非洲市場Marché Dejean裡什麼都有:特大Size非洲蔬菜水果們,在別的地方都找不到的非洲魚,非洲香料,非洲傳統服飾,非洲藝術家,還有非洲小偷和毒販(不熟悉巴黎的觀光客要狠小心),這裡特殊的顏色、聲音、和氣氛組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巴黎,但我其實是為了Passage Cottin才選擇從這裡開始的,這是蒙馬特大大小小的階梯長廊裡我最喜歡的一個,好像時間流逝世代交替都與它無關地保留了Utrillo畫布裡的樣子,走在通往聖心堂的小小階梯,我總喜歡偷偷地窺視那些我所嚮往著有大樹綠蔭藤枝蔓佈庭院的房子裡究竟住著什麼幸福的人。爬上階梯後會遇到小公園Parc de Turlure:現在正是攀滿花架盛開著一串串小白花隨風搖曳香味四溢的季節,在樹蔭下寫生的老爺爺告訴我那是Glycine(中文是紫藤,大部分的品種是紫色的),這裡是巴黎人做日光浴的秘密地點,是我最喜歡觀賞聖心堂的角落,躺在草地上的悠閑,小孩子玩水嬉戲的愜意,悄悄地享用著對於聖心堂另一邊的喧囂完全無動于衷的靜蔽小角落。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1870年普法戰爭時法國慘敗巴黎被包圍,有兩個信奉天主教的商人發願如果法國可以順利脫險就建教堂獻給耶穌的聖心;也是對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犧牲者的補償和安定人心:由拿破崙三世挑起卻是法軍慘敗的普法戰爭讓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對於法國政府的不滿情緒愈發高漲,於是以巴黎自治為目標組織了巴黎公社,在蒙馬特發生了巴黎公社的第一次暴動,而聖心堂的位置是他們最後撤退的地點,有許多在原本是石膏坑道的地下迴廊裡的起義分子,因為法國皇家凡爾賽軍隊在入口引爆炸藥而全數喪生,永遠被埋葬在我們現在看到的白色巨人底下, 但這些痛苦的往事已和現在遊客眼中的聖心堂毫不相干,聖心堂會不會不屑人們的遺忘和無知,還是其實很高興沉重的歷史包袱沒有阻礙它成為巴黎的觀光地標。但撇開這些不說,比起巴黎到處都是的哥德式教堂,聖心堂的建築是真的很有風格地討喜,在1914年完工的巴黎最後一座大教堂在滿是幾百歲古蹟的巴黎簡直可以算是現代建築,它結合了古羅馬與拜占庭式建築的特色,有著三座可愛的圓頂,從大門左側的小樓梯下去地穴裡(La Crypte Voûtée)有小圓梯通往圓頂尖塔(Le Dôme OvoÏde),是除了La Tour Eiffel艾菲爾鐵塔和醜巴巴摩天大樓Tour Montparnasse之外巴黎最高的地方,聖心堂的內部圓頂有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之一的基督聖像( La Grande MosaÏque du Christ),聖心堂還有一個狠厲害的地方是據說它是由某種叫石灰華的岩石所建成的,下雨的時候會滲出白色的碳酸鈣,讓聖心堂在風化污染之下還是一直保持它白教堂的外觀,但是背後的牆明明就有變黑啊,是沒人去看的地方就偷工減料嗎。在聖心堂前鳥瞰無盡的巴黎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灰灰白白不怎麼厲害的樣子,地面上的巴黎明明就是個花花城市啊,我猜Van Gogh心裡也是這樣疑惑著。從聖心堂前的廣場Square Willette繞著圈圈輕快小跑步下來,因為心裡想著跟著箭頭跑的Nino,Yann Tierson奇幻迷人的音樂在耳邊響起,一路來到旋轉木馬前,聖心堂的神聖和夢幻童話奇異對比又美好萬分的組合。
下了廣場先左轉到2, rue Ronsard,這座長得像帳篷一樣的大型建築物是巴黎唯一一個素人藝術中心:Musée d'Art Naïf - Max Fourny,素人藝術Art Naïf是十九世紀初產生的小小畫派,指那些沒有經過專業學院訓練,也不追隨當時的前衛藝術潮流印象派的藝術家創作,簡單的主題、生動的色彩,和不受學院規則局限的不按牌理出牌讓素人藝術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其中最有名,P狠喜歡的是法國的Henri Rousseau,我則偏愛保加利亞當代畫家Radi Nedelchev 的天真可愛風格。館裡有相當與眾不同的冷門藝術展覽,門票7€有點小貴,吧臺的Laurent告訴我參觀者其實不多,但就算不看展覽這裡也是相當好玩的地方:藝術書店很具原創性,我喜歡去那裡挖寶,會不定期介紹各種作品和書籍的藝廊是免費參觀的,還有每張桌子各自有著塗鴉拼貼風格的咖啡店,在灑著陽光的高挑藝術空間喝杯便宜的咖啡加上大大一份甜派,就賴著一整個下午是非常舒適悠閑的享受。
在Halle Saint- Pierre旁邊有幾家像百貨公司一樣大的便宜布店(1公尺的布1€就可以買到),不是特別便宜但是品質最好的是Tissus Reine(3, Place Saint-Pierre),各式各樣的花花布看得我心花怒放,但最好是我有這麼賢惠會自己做衣服而打消亂花錢的念頭,不過一整牆的紐扣們實在太誘人,我忍不住選了幾顆給我可愛的大衣。
接著往回走到有著可愛燈泡球的La case de cousin paul(6, Rue Tardieu),一間任何一個小女生看了都會開心大叫的小店,店裡是滿坑滿谷的五顏六色小圓棉球,裝上小燈泡後散發著迷人的溫暖光芒,可以任挑20、35、50顆一組的選擇非常困難,兩色的極簡組合狠高雅,可是粉色系又好繽紛好可愛,到底要配那些顏色,真傷腦筋,狠正的店員一邊跟我閒聊,一邊耐心地跟我解釋坐了飛機回家後為了旅行壓成碗狀的小圓球要怎麼用筷子恢復原狀,還放了Émilie Simon那張爬滿了小瓢蟲的專輯,要我別著急慢慢挑,Volià! 這藍就是我的夢幻小球們。
繼續沿著Rue Yvonne Le Tac走,會遇到被天使們占領的小店La Boutique des Anges,小小的店裡擠了滿滿五花八門的東西:從明信片、耳環、項墜、手錶、別針、零錢包等小玩意到桌燈、掛飾、鬧鐘、相框、海報、油畫等家飾全都是以天使為主題的,我想就連天堂裡都不會有這麼多天使吧,這些天使的主人從小就是超級天使迷,開這間天使專賣店就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走進去看看吧,讓天使們幸福地圍繞著你,店裡的女主人也會像天使一樣親切地招呼你的。
這條路上的教堂La chapelle du Martyre是傳說中巴黎歷史上具有重大宗教意義的舊址:西元250年,巴黎的殉道者Saint-Denis因為宣揚耶穌教義在這裡被羅馬人砍頭,Montmartre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就是殉道者的小山(le mont du martyre),但他不服死地撿起頭洗乾凈,然後抱著他的頭一路繼續傳道到巴黎北邊八公里遠的Saint-Denis,路上的人非但沒被他嚇死還聽了他的話成為天主教徒,而Saint-Denis也成了巴黎第一個主教,他是巴黎教徒心目中的大聖人,很多教堂都看得到他抱著頭的雕像。
走到路的盡頭就是熱鬧迷人的小廣場Place des Abbesses,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之前散步遇到過的Hector Guimard原創的巴黎唯二新藝術地鐵站,地鐵站的四支腳像是從地上長出來的小樹一樣充滿分支地撐住頂上的天棚,它就這樣融入了周圍的樹木群們,Abbesses站位於小山上所以距離地底下的地鐵車非常地遠,我第一次到Abbesses的時候不懂事,看到電梯也完全不理會地以為走樓梯會比較快(通常是如此,因為地鐵站裡的電梯非常慢),沒想到一圈又一圈的樓梯走得我氣喘吁吁還到不了盡頭,但是但是! 一整條樓梯上的牆壁都是美好的畫作,就像是個在樓梯間裡的美術館:)
Abbesses廣場有兩家不同特色風格,價格都狠實在的好吃麵包糕點店。Au Levain d'Antan( 6, Rue des Abbesses):門口寫著他們的麵包都是自己店裡手工烘培製作的,還曾經得到巴黎最厲害棍子麵包(baguette)競賽的第三名,但這裡最吸引人的是各種獨家發明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巧克力點心們,選擇太多,看起來又太可口,我相信所有的嗜巧克力者都會像我一樣很苦惱不知道該挑哪一個好。招牌Abbesses是巧克力模子裡放著加了橘子皮的綿軟巧克力奶餡,再頂上一層松露巧克力,雖然整個都是巧克力但各個口感和甜、苦味不同,是很有層次感的濃郁巧克力點心,嘴巴裡滿是巧克力的香味最幸福了!但是如果不是對巧克力重度迷戀可能會覺得太膩;那就試試寫著我愛你(Je t'aime)的巧克力愛心,巧克力脆皮裡包著綿密的香草蛋糕和狠多的香滑香草慕斯,還有 酸酸甜甜的酒釀櫻桃藏在裡頭,簡直就是浪漫甜蜜得過分,這兩個是陪我奔波了一整天累壞了的Abbesses和Je t'aime 。
充滿生氣的廣場旁,陽光下露天的木製桌椅,一朵朵盛開的罌粟花,烤爐裡散發出像小時候奶奶烤麵包時的美妙香味,傳統的麵包點心們整齊地排列在藤籃和玻璃櫥櫃裡,等著被大大地咬一口時傳遞幸福的美好滋味,幻想著如果我也有一家自己的麵包店就要像Coquelicot (24, Rue des Abbesses)這般甜美,但要享受這樣的氣氛就得多掏點錢,所以我這貪吃的窮鬼總是外帶到旁邊悠閑的小公園裡一邊看著小孩兒們玩耍一邊慢慢享用,店裡麵包的總類非常多,尤其有許多別家麵包店裡不常見的酥脆餠皮類點心,咬一口又香又酥的外餅皮小碎屑們紛紛掉落,內陷麵包鬆軟有彈性,會變胖的提醒已經被大大的美好感受整個擠到腦子外面去了,我現在一邊寫一邊想著我前幾天天吃的Kouing Aman(Bretagne布列塔尼省特有的奶油麵包,用麵粉、蛋、糖和奶油等簡單材料做出像天堂食物般的感人美味),一邊嘴里不斷分泌著口水,真想現在就馬上衝到遙遠的蒙馬特去Le Coquelicot買兩個回來。(饞)
我享用麵包的Square Jean-Rictus是個平凡的居家小公園,爺爺奶奶帶著小孩來玩耍,年輕的小情侶們兩小無猜地談著小戀愛,綠樹成蔭簡單而又美好。這裡有著一道我愛你牆Le mur des je t'aime,用311種語言寫著上千個我愛你,這不是個照照相就算了的觀光景點:在蒙馬特的鋼琴小酒吧嶄露頭角的音樂人Frédéric Baron夢想著一趟愛的世界旅行,他在巴黎這個有著許多不同民族匯集的城市裡,挨家挨戶地請人家為他寫下自己母語的我愛你,之後找來對東方文字中國書法頗有研究的Claire Kito一筆一劃地寫在這面牆上,他們的創作理念是用心表達出我愛你這句話的真正涵義,希望這面牆可以作為被國界分割而充滿著戰亂的世界裡的一個連接,一個和解,一面倒映反思著Love and Peace的鏡子。我並沒有懷抱著什麼世界大同的偉大抱負,我明白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由太多的不同所組成,因而有衝突有對立,但這些不同也相對著摩擦出各種燦爛的色彩,繽紛了這個世界,但就像聽到John Lennon唱著Give Peace A Chance會忍不住泛紅眼眶一樣,這些身為世界小小一分子而盡最大努力的作為總是讓我過分矯情地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